“你不闭嘴,孩子怎么表达?” | 为什么让中国父母倾听那么难?
上大学的女儿要用被奖励的钱买 LV 包,
我应该怎么跟她说?
前两天我逛知乎时看到上面这个问题,当时想试着回答,但又觉得太难了:
给孩子买的自由,担心是否助长孩子的虚荣心;
不给孩子买,有是否限制了她的愿望,会引起反抗;
要如何劝她,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呢?
当我正苦恼时,我看到了这样一个答案,第一句就打我脸了。
这个回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很多现象:
很多家长最大的问题是说太多却从不听;
太想做家长,却忘了把孩子当成一个人……
而其中最戳泪的一句,就是:我什么都不想说,我想听她说。
01
多少孩子一开口就会被堵住
热门综艺《少年说》的一个场景,让人看了很压抑。
一个常年生活在学霸闺蜜阴影下的初中女生,带着被怼回来的担忧登上天台,向总是拿她和别人家孩子对比的妈妈表露心意:
而此时妈妈听到后,先是立马指出了她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然后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得到这个回复后,女孩再次想为自己争取:
听到这里,妈妈没有再回应她的问题,而是开始反问她,那为什么妈妈提的要求你都达不到?
女生听到这里又委屈又无奈,知道说不动妈妈,所以哭着下了台。
节目一出来后,很多人都在感叹:和父母沟通怎么那么难?为什么有时候我已经掏心掏肺了,但父母就像一座山一样难以推动和沟通?
这似乎是典型的交流模式:孩子开口的每一句话,都会被父母用各种教育的话硬生生堵住,背后的心声也往往无法被听见。
之前看过一个新闻,青海 15 岁少年小陶由于不堪同学欺凌选择自杀。在他留下 3 封遗书中,尽数被霸凌的细节:拿饭盒,打开水、洗饭盒、倒洗脚水、洗头,勒索,甚至时不时就殴打,打到他头昏眼花。
而这并非没有征兆。在事发的前一个月,一直在学校寄宿的他突然回家,在询问之下他告诉父母被霸凌的事情。但当时父母只是因为他擅自回家把他责骂了一顿后,就将他送回了学校。
之后小陶再次逃学,但这次不敢再回家的他,来到一家饭馆想要打工。随后好心的老板收留他后打电话给其父母,告知逃学的原因并让他们领走孩子。但尽管知道孩子在受校园霸凌,但母亲还是劝说他不能逃学,并打算把他再次送回学校,而这一次,小陶选择了自杀。
此时,看到遗书后的小陶母亲才恍然大悟,追悔莫及。
如果那个时候,能真的听进去孩子的话,听听他为什么冒着逃学的惩罚也要回家的理由,了解他心底的恐惧,可能一切都会不一样了。
说到底,比起不会好好说话,不会好好听话才是很多中国父母的问题。
02
没有被听见的孩子,最后都沉默了
之前在做教育方面的工作时,我常常会遇到不少父母的困惑:为什么孩子总是不愿意跟我聊天?
除了自我意识觉醒之外,孩子心中的沉默和不想说,其实更多是因为:曾经说了,但是被反驳,被惩罚,或者被忽视。这些反驳、惩罚和忽视,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拒绝。
像小陶一样,经常被拒绝的孩子,往往难以和父母袒露真实的心事,并且可能衍生出一些不健康的应对方式,在家庭生活中过得隐忍而孤独。
( 1 )表面上顺从,私底下叛逆 | 被动攻击
之前在早会上 JK 分享了一个用户留言:
每次只要我的话是以 “我想”“我要”“我打算”开头时,妈妈总会等不及我说完,便开始迫不及待地反驳我,或者想办法阻止我了,最后我学会了说谎,很多事情自己悄悄做了,也不愿意再和她分享心事了。
很多她让我做的事情,我也总是搞砸,例如让我洗碗我总会洗得很油,想用这种方式来让她感受到我的不满,也反抗她的安排。
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被动攻击 —— 用一种隐蔽的方式表达攻击和愤怒。当他意识到自己的所有需求无法被正面满足时,他选择了表面上顺从妈妈的意思,不再提出自己的需求,实际上却用疏离和搞砸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这种长期的对抗,会消耗孩子很多生命力,即使在对抗中获得胜利也很难获得快乐,相反,他们会越来越认定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支持和爱,越来越沉默和孤独。
( 2 )得不到的就也算了吧丨自我压抑
前几天朱雨辰因为妈妈的一番言论上了热搜,有段几年前的采访被网友找了出来。我们才发现,面对强势的妈妈,朱雨辰并非没有表达过自己的需求,只是都没人听。
当时有次妈妈做了一盘鸡毛菜,但朱雨辰当时不想吃,可能是没胃口、不喜欢,也可能是太累了。妈妈没有询问为什么,只是立即拿出了自己的手急着劝说:为了弄这道菜妈妈把手都弄裂开了,你怎么说不吃就不吃呢?
听到这句话后,朱雨辰压力更大了,甚至放出狠话:你会把我搞死!
同样的,这句话也得不到回应和妈妈的改变。他最后选择了妥协,把鸡毛菜和面弄在一起,硬生生吃撑了。
后来回忆这件事情,他说: “何必呢?”表情并不明朗,语气中透着无奈。
这其实是长期得不到理解、需求无法被满足下的自我压抑,言下之意就是:算了就这样吧,反正说了也没用,反正我的需求你也看不到,我就按照你的意思来吧,没关系…….
节目里面有个画面,朱雨辰送走了所有前来聚餐的朋友后,一个人抱着小狗望着门呆了好久好久。妈妈在一边的演播室里面吐槽他曾经的女友,而他现在依旧未娶,在孤独的夜里失落着。
( 3 )我想要的不合理丨自我否定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被倾听,那他可能会产生自我否定的惯性,甚至产生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上的问题。
例如一个内向的孩子被要求社交时,他可能会表达出害怕、不愿意去的想法,此时若父母只是简单粗暴地认为会社交是件好事情,没有重视和理解,反而强迫孩子去社交,会让他产生这样的困惑:
我对于社交的这种不适感是不合理的;
我不想社交的想法是不对的;
是因为我不够好,所以我才没办法和其他人一样快乐地融入集体…..
这种自我怀疑和否定,也将让孩子生活在自我攻击中,在大家面前变得越发的自卑。
03
能被倾听的孩子,有多幸运
讲道理、爱孩子的父母不少见,而愿意听孩子说话的父母更难得。
在《少年说》中还有这样温馨的一幕。
一名初二男孩吐槽说,小学期间被要求每天吃 1 个苹果,这样吃了 6 年共 2190 个,等到上初中总算不用吃苹果了,却被安排每天吃一个鸡蛋,一吃就吃了一年半,至今 500 多个,说多了都是泪。
最后他喊出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心里话:
听到这段话后的妈妈,虽然调侃说是因为吃苹果和鸡蛋儿子才长这么帅的,但到最后,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尽管是个小小的需求,但妈妈这句简单的 “好的,不吃就不吃”,不讨价还价,不谈条件,爽快得出于意料,赢得了全场学生的欢呼和鼓掌。
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男生和妈妈的整个沟通氛围,与本文开头紧张的女孩完全不同。无论是大喊自己的需求,还是笑着反驳妈妈说他 “帅”的调侃,都非常自然和轻松。
这可能也是他们家里的一种沟通习惯,声音能流动而不是被堵住,情感能被看见而不是被忽视,需求能被接住而不是被反驳,孩子才能如此踏实和淡定地说出心里话。
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曾说过,生命力如果被看见,才是好的生命力,才能有创造有向上,但如果生命力没被看见,那将会衍生出来愤怒等负面情绪。
被倾听也是一种被看见的形式,能被听见的孩子注定是幸福的。
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的需求和情绪能被接纳、理解和对待,真正意义上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在如此安心和流动的家庭环境中,他们的生命才能放松、柔软,得到释放。
04
倾听是一门技术活,要怎么做才好?
对于大多数父母而言,倾听是 “反人类”和“反直觉”的。
给孩子建议、指导,帮他们解决问题,或者阻止孩子 “不够成熟的冲动”,已经根深蒂固地成为父母的第一反应,倾听并非易事。
那究竟应该怎么做才好呢?
两年前我参加过一次教育培训,在一次课堂上老师抛出一个问题: “如果上课过程中,孩子突然哭着要出去怎么办?”
大家开始讨论和回答,答案大概分为几类:
1. 建立规则:告诉他这是课堂,不能哭闹
2. 同伴学习:让他看看其他的小朋友那么,要向他们学习
3. 注意力转移:用玩具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忘了哭闹
最后老师说,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先听他说为什么:
我会安排其他小朋友安心学习,然后拉着他到一旁安抚,问他为什么哭:是身体哪里不舒服,是突然发生了什么事情,还是有什么不开心….. 最后才想办法帮他解决。
要相信,孩子的每个请求和情绪背后,都有他的原因,对他而言都不是一件小事。
我们要认真听,认真对待。
最后,回到文中很多父母苦恼的问题: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我聊天怎么办?
其实通往孩子内心并不难,在开口教育他们之前,先用这 2 把钥匙:
一句温柔的 “我想听你说”;
和一句发自内心的 “为什么”。
这也就够了。
北京站
客服专线: 400-010-8000
服务专线: 400-010-8000
北京分公司:北京市朝阳区 建国门外大街永安东里甲3号院B座
友情链接 · 加拿大留学 | 新西兰留学 | 日本留学 | 欧洲留学 | 澳大利亚留学 | 美国留学 | 英国留学 | 韩国留学
©2025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10035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8474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京零字第朝190057号
信息提交成功!稍后将有专人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