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理工大学的社会学家卡登(Ben Kaen)的眼中,东柏林市中心马克思大街周边的建筑群就是东欧阵营现代主义的集中展示。从未来主义的国际电影院(Kino International),到国际风格的教师之家,再到亚历山大广场上高耸入云的电视塔:如果一砖一瓦、一柱一梁都能说话,它们一定能够诉说许多有关战后重建、与阶级敌人的建筑设计竞赛、为劳动人民谋幸福的故事。柏林墙已经在30年前倒塌了,但是这些建筑裹挟了那个时代的语汇,还能在如今这个时代发声。
建筑评论家耶格认为,即便是东德时期的建筑,也可以是美丽而值得留存的,"建筑艺术并不一定遵循政治审美。"东德时期的现实社会有很多个层面,东德时期的建筑也同样丰富多彩。"建筑师个人的动机、个人的自由程度,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东德时期的建筑艺术,不能简单化地以偏概全。
如果要给东德的建筑进行分类,则大概能分为5种不同时期的风格。
1946年到1950年间,苏联占领军当局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重建。比如,卢森堡广场上被战火摧毁的人民剧院(Volksbühne),就是在这个时期基本按原样重建。
1951年到1957年,东德建筑艺术迎来了"民族建筑传统"时期。东德全境都修建了宏伟的、充满历史气息的建筑,夹杂了苏联式风格、新巴洛克以及新古典主义风格。柏林的斯大林大街(即今天的马克思大街)一期工程、莱比锡的罗斯广场、德累斯顿的老集市,都有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卡登指出,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宫殿建筑",在造型上有意识地偏保守,"这是要与现代主义决裂"。
1957年后,苏联对斯大林时期的反思也影响到了东德。东德的建筑也重新与现代主义的国际潮流接轨,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东欧现代主义风格"(Ostmoerne)。包括柏林电视塔在内的马克思大街二期工程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而到了70年代早期,这一潮流进一步得到了加强,混凝土预制件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连绵一整个街区的风格统一的建筑群接连落成。直到今天,它们依然是德国东部城市的门面。
东德晚期的工业化建筑风格臻于完善。同时,政府高层也重新认识到了历史建筑的价值。于是,工业化的火柴盒建筑,又被贴上了充满历史气息的外墙装饰。在柏林的御林广场、腓特烈皇宫剧院,都能看到这种改建的痕迹。
作为国家的 东德,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它的建筑,依然在传达着那个时代的政治讯号。 卡登说: "东德要向外界展示社会主义优越性,而且,住房问题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因此,工业化的住房就是东德的唯一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建造大量房屋。 "
北京站
客服专线: 400-010-8000
服务专线: 400-010-8000
北京分公司:北京市朝阳区 建国门外大街永安东里甲3号院B座
友情链接 · 加拿大留学 | 新西兰留学 | 日本留学 | 欧洲留学 | 澳大利亚留学 | 美国留学 | 英国留学 | 韩国留学
©2025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10035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8474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京零字第朝190057号
信息提交成功!稍后将有专人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