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大之大音希声===
在美国有个说法:如果有钱又恋家的话,选当地最好的学校不会错。这里“当地最好的学校”,东部特指的Harvar(哈佛),西海岸特指Stanfor(斯坦福、史丹佛、大S),中西部特指UChicago(芝加哥、芝大),南部特指Duke(杜克)。
然而,用“好”来形容芝大是肤浅的,正如用“诺贝尔奖最多”来形容芝大的学术地位一样是流于表象的。事实上,芝大和其他名校“不一样”。
与生俱来的“不一样”—— 叛逆儿子的 特立独行 。
都知道芝大是慈善家兼企业家,十九世纪第一个亿万富翁石油大王JohnDavison Rockefeller(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投资重建的(而且是倒闭后的重建注资),但鲜有人知道:芝大拒绝了洛克菲勒“用自己名字命名学校”的合理要求(Excuse me?),理由据说是“为了保持芝加哥大学的学术独立性”。
大善人洛克菲勒最终不得不接受现实,退而求其次要求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芝大当时最高的建筑——教堂,于是就有了“芝加哥大学的地标和最高建筑物”——洛克菲勒纪念堂。
洛克菲勒还要求——以他命名的建筑物必须永远作为芝大最高的建筑物。于是这叛逆儿子……数次加长洛克菲勒纪念堂屋顶的避雷针,以便可以盖新的教学楼。(赞芝大的契约精神加幽默感,这叛逆儿子是想引雷劈谁?)
补充几个关于洛克菲勒的小故事:
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联合事业托拉斯(垄断)是他的;
后来他创办的美孚石油公司可能比洛克菲勒本人出名;
他创办的标准石油公司占了美国炼油95%的炼油产量;
1910年个人财富10亿美元;
终生捐款达5亿5千万美元;
早在1884年他就斥巨资支持黑人教育;
1900年捐助8000万成立芝加哥大学;
1901年捐助成立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就是后来的洛克菲勒大学(隐约感觉这是洛克菲勒没能在芝大身上实现的冠名夙愿)。
称芝大是常春藤的“叛逆儿子”,只因芝大源自常春藤,却对祖宗的传统“极不买帐”。第一任传奇校长校长Willian Rainey Harper(威廉•哈珀)是把“叛逆儿子”带“跑偏”的先驱。他心目中芝大重建的愿景,是“建一所可以和东部的哈佛和耶鲁媲美的大学”和“决不对任何其他大学亦步亦趋”,这意味着“源于藤校”而“有别于藤校”。
a) 芝大不想照搬藤校的人文学科教育理念。她将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洪堡精神”付诸实践的先驱(将美国“人文学科大学”理念和德国“研究型大学”结合),首先踏出科研创新这一步。这一创新办学理念把原本在各藤校按部就班教教本科生的教授们的“学术欲望”揪住了。这迅速吸引了来自各大名校的渴望潜心学术研究的院长、教授加盟(8名名校校长,20多名名校院长以及120多位各领域名教授)。这个“不一样”让芝大迅速跻身一流研究型大学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
b) 芝大不想照搬藤校的教授评审机制。她为自己的学术创新战略量身定制了当时最完善的教授晋升制度,这极大激励了教职人员的科研欲望(芝大最先将论文著作发表和终身聘用教授聘用制度结合)。此外,为了方便教授们发表科研创新成果,芝大还创办了自己的出版社,进一步稳固了科研氛围。
c) 怀揣着对传统学术的一系列“否定”,芝大借着天时(工业革命期间社会对科研创新的空前需求)、地利(极其跨时代的教研结合,极其慷慨的科研投资和极其便利的成果出版)、人和(极其激励教授的晋升制度和极其善待教授的管理氛围),芝大各个学院迅速崛起,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井喷,并逐渐成立各自领域的科研派系,就是学术界至今都如雷贯耳的“芝加哥学派”(此处请自行百度芝加哥建筑学派,芝加哥经济学派,芝加哥社会学派,芝加哥数理分析学派,芝加哥气象学派,和芝加哥文学批判学派)。
如果说芝大的建校发家史让她有媲美藤校的资本,那未免有点盲目吹捧。当时芝大的办学理念、聘任制度、投资科研、创建出版社等举措都不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因为可复制。事实上,当年“知耻后勇”的藤校们凭着深厚沉淀,迅速“参(抄)考(袭)”芝大进而迎头赶上。芝大虽拥一时的“先行优势”,建立起“学派起源”地位,却并未拉开和名校的学术距离。
真正巩固芝大在学术界“跑偏”身份的,是前任耶鲁法学院院长,芝大另一个传奇校长,Robert Maynar Hutchins(罗伯特•梅纳德•哈钦斯)。(敲黑板)他才是我说芝大是藤校叛逆儿子的真正原因。
当年的哈钦斯还在Yale(耶鲁)法学院任院长时,就立场鲜明地反对“职业主义”、“经验主义”、“反智主义”。他一直致力于唤起“学术批判”,并在一系列著作和演讲中数次抨击当年美国的现状。看看他的言论,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会那么迫切地带领芝大与“藤校传统”背道而驰。看看他的立场有多鲜明(摘自The Presient s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Centennial Catalog):
——“我们是一代没有信仰的人。”
——“我无需告诉你公众关于大学自身的大错特错的行为。”
哈钦斯的频繁表态和鲜明观点,让他在耶鲁饱受非议,也为他到任芝大后力推一系列叛逆举措提供强大的动因。经济萧条、世界大战的大环境之下,当所有大学都在对校董大众曲意逢迎维系着虚伪的和谐繁荣时,芝大在哈钦斯的带领下,推行一系列变革,进化成真正与名校“不一样”的学术界异端。
在哈钦斯任职期间(1929~1950),芝大是“世界文化教育史上的奇迹与神话”,摘自Hutchins' University: A Memoir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29-1950(哈钦斯的大学:芝加哥大学回忆录,1929-1950)。牢牢拥抱学术自由的芝大,在战争前夕(斯大林审判与苏联扩张)极力吸引流散欧洲学者(政治和战争不能妨碍芝大追求学术自由);在战争年代,全面发展原子能研究和技术研究(曼哈顿计划),之后就有一座蘑菇云纪念碑静立在校园内(学术自由解放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比芝大更耳熟能详的杨振宁、李政道等,正是在芝大腾飞中后期拿到博士学位后产出诺奖成果的。
哈钦斯当年的改革包括但不限于:
a) 重构本科教育 。哈钦斯认为,本科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文明’、具有个性、能独立思考和挑战传统的公民”。于是芝大将专业教育推迟到硕士阶段,将职业主义排除出校门。从此以后对学生上课没有强制要求,学生可以参加任何一个学季的考试,只要考试合格,任何学季都可以毕业。这自由选课的理念被芝大坚持到现在。比如芝大的MBA是所有名校同款项目里唯一一个选修课比必修课多的异端。
b) 重视本科教育 。芝大规定教授必须投入本科教育。这一理念又被芝大坚守到现在,很多诺贝尔老神仙依然在本科讲台上和初学新丁们讲解最基础的101课程。但这一传统却一直在激发教授们的学术创新——本科生不切实际的奇思妙想在芝大鼓励“挑战学术权威”的怂恿下肆无忌惮地帮教授们巩固基础知识并打开思路。
c) 在本科推广“教育与哲学思辨”。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芝大让本科生相信“自己是世界的希望”,他们热切地参与到对时政、教育、社会、人类等大问题的辩论中,和芝大一起把“挑战权威”变成基因。这才是真正让芝大与众不同的根基,让芝大真正成为“不一样”的高校。带头招收女教师女学生,带头招收少数族裔,在那个年代只算“离经叛道”的冰山一角。近年芝大取消对SAT的硬性要求,压根不算什么出格事。
如果你怀疑这个基因会不会随着哈钦斯的离任(任期1929~1950年)和新校长上任而朝令夕改,看看最近这个“离经叛道”事——芝大校长Robert Zimmer在华尔街日报(TheWall Street Journel)上的一篇文,借一篇“学术自由是教育之本”向全世界宣布芝大对追逐“学术自由”的坚定立场。 Free Speech Is the Basis of a True Eucation by Robert Zimmer。
演讲里提到美国一些学生因反对教材资料的价值观,要求教授撤换阅读资料,越来越多人因发表观点与大众不一致而被迫道歉,在这情况下,导致少数人的思想被扼杀。在此背景下,Zimmer公开反问:如果大学不能教会学生“质疑”(Challenge),那大学的意义何在?说“政治正确”几乎是维系美国种族和谐的承重柱之一,相信乎友不难意会。一个大学愿意为“学术自由”向“政治正确”开炮,试问芝大之前有过谁?芝大之后还会有谁?这才是芝大和其他名校不一样的核心——对一切既定事实的质疑和对一切已知未知的探索,这也正是芝大与众不同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即便是现在,依然没有哪所名校敢无视校董、精英校友、投资财阀、政客或舆论压力,像婴儿向往母乳一般追逐纯粹的学术。
这个植入基因的“挑战权威”,催生出芝大特有的学术“听证会”机制。教授们定期会召开“听证会(批斗会)”,邀请各路神仙(含打酱油的校友甚至路人)来旁听她/他的阶段性学术分享。教授们把“门外汉”们的挑战作为研究方向的重要参考,不断从“业余的挑刺”里寻找新灵感调整研究方式,于是在这种“流程化、系统化的批斗”中种下殷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广度,以及其背后由芝大长期坚守的价值观、体系、流程、共识,促使芝大迅速在一系列“老藤校想都不敢想的”创新尝试中建立起独一无二的学术根基和影响力,说芝大是“学术殿堂”早已不算过誉了,芝加哥学派在学术界的渗透力,早已超出一般人的认知。
举例: 芝加哥经济学派的传人,已经遍布了政治、经济各个核心领域。 有个小道消息是,芝大有几个老神仙在等着诺奖,因为诺奖评审会好几个资深评委是他们的学生,而且老神仙带出来的一些徒弟也凭着分支研究先于这些老神仙获奖,那老神仙作为诺奖学术本源的创始人,获奖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最近火了一把的泰勒就是老神仙之一,他的弟子凭着泰勒学说的延伸获奖,泰勒得奖后说没啥惊喜(得瑟脸),他还说能让他惊喜的只有奥斯卡奖,他上课时总爱秀他打酱油的那部电影(片段,他在电影里分享赌徒的胜负得失心理和决策偏差)。
看到这儿,各位应不难理解为什么芝大会那么“离经叛道”(和其他名不一样)了。再回过头想想,为什么芝大乐意招更多中国学生(别的藤校一直在操控多样性),为什么芝大退出体育联盟(名校在破格吸引体育生时冲淡了学术氛围),为什么芝大免SAT、ACT……因为纯粹,为了追求学术的纯粹,带着将“一切阻碍其追逐学术纯粹的绊脚石”挪开的魄力——国籍人种、录取考分、家庭出身等等都不应妨碍学生追求学术。
看到这,相信大伙已能体会芝大“不一样”在哪了——芝大是改革践行者,她为了学术自由能随时抛下皇袍美誉去开拓新的方向,这是哈佛等古典藤校无法效仿的,她们璀璨的皇冠已厚重到无法顺利扭头了。真正的改革,最可能从芝大、麻省理工、加州理工这三所“学术异端”发起。
===芝大对宣传的迷之抗拒===
我去年和某学院的负责人开玩笑,说“你们知名度不行啊,要不我赞助你们做市场推广吧”。她竟然很认真地去咨询了院长,然后回来找我“我们非常非常欣赏您对学院的认可,可惜我们并没有计划投入学院的品牌推广,这里是我们学院的发展重心(campaign priority),要不你了解一下?”
我好奇一看:教授冠名(5百万刀把你名字挂教授胸前)、支持教授研究项目($2百万科研经费,会在论文上点名谢谢您)、成立博士奖学金($50万以上永久冠名,捐$2万5~$50万的话,每年扣2万5,花完本金即止)、支持访问学者学术交流($20万永久冠名,$1万以上则花完即止)、冠名教室学习室……
婉拒广告投资,强推学术赞助,还把支持教授放在首位——其他大学我无从考证,就“芝大善待教授”这点看,我服气……
如果说捐款重心还不足以说明芝大善待教授的话,那再看看教职人员薪资榜。
根据2017年的美国高等教育记事报(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ucation),2015~2016年间芝大教授的薪资排美国大学前三。文中还提到,如果考虑到城市消费指数影响,芝大教授的消费能力事实上排全美第一。
$230,292 Harvar-哈佛大学,位于波士顿
$227,259 Stanfor-斯坦福大学,位于加州旧金山湾区
$225,739 U Chicago - 芝加哥大学,位于芝加哥
$209,475 Columbia-哥伦比亚大学,位于纽约
$204,138 MIT-麻省理工学院,位于波士顿
$201,978 U Penn-宾夕法尼亚大学,位于费城
$200,403 Princeton-普林斯顿大学,位于新泽西普林斯顿市
(补一张“只要芝大想晒就没几所名校能接招但她又不肯秀”的照片)
布斯商学院墙上挂着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芝大得主的照片
===芝大的“硬伤”===
芝大一直以来就以acaemic rigor著称,而且她的rigor是硬核的rigor。一个为了专心学术而主动退出体育联盟的先驱(Big Ten百度一下,UChicago是唯一一个退游玩家),一个尝试各种教育改革的先驱,一个不喜为追求排名而限制亚裔的佛系玩家,一个一门心思钻研基础学科、理论学科研究的苦行僧。的确她的学风严谨得让人“窒息”—— U Chicago is where fun goes to ie .
a) 没有工程学院 ——吸引不了工程类求职留美意向的群体。没有工程学院这点让芝大少了不少论文引用(相对于理论创新,工程创新更容易制样取样,容易实践推广,容易成行,也更容易被世界看到摸到)和国内粉丝(现阶段以工业化为国家战略的中国,其教育体系优选出来的出国学子以Technology和Engineering为首选留学就业方向)。这导致芝大远不如MIT(麻省理工)、Stanfor(斯坦福)、Caltech(加州理工)、甚至计算机梦校CMU(卡耐基梅隆)那么脍炙人口。缺少工程类从业意向的申请人,也就直接削弱芝大在以工程人才为主要输出的中国留学圈的存在感。不做工程培训,也断了工程创新的创业路,也就出不了改变世界的工程作品,这又断了芝大在企业媒体的存在感。
b) 芝加哥的地缘就业市场和治安状况——婉拒了不少学生,在cross amit竞争里,芝加哥的吸引力其实是落后于其他大城市的。我四年前整理过一版根据美国学生cross amission倾向性的排名(美国学生在多校录取的前提下的选择倾向比例),前五顺位是HSYMP(哈佛>斯坦福>耶鲁>麻省理工>普林斯顿),其后的UPenn(宾大),UChicago(芝大),Caltech(加州理工)和Duke(杜克)可谓互有胜负。UChicago小胜Caltech(54%:46%),Caltech大胜Duke(67%:33%),Duke大胜UChicago(62%:38%),三校像是石头剪刀布。
给张“历史短”的芝大里随处可见的被爬墙藤盖满的哥特风建筑的墙体
c) 治校战略太有针对性 ,其目标招生群体只有“真心想做学问的”学霸——这进一步收窄了知名度传播受众,也挡住了一批均衡发展的申请人才,导致申请人数锐减,影响录取率(申请人基数相对小,录取率相对藤校高),从而影响排名,影响广大吃瓜群众的印象。当其他学校拼命吸引“多样化人才”时,任何符合背景的学生都会想试试。芝大的定位就是学术严谨+基础学科,这自然就让一大批想留学改变命运和国籍的非学霸却步了。没有这些潜在申请人平时的口口推广,就没有足够的传播延续性和范围。
) 太冷太冷太冷太冷 了——Booth商学院的一个明星老师去年跳到Stanfor,他说过芝加哥amn freeze到他蛋蛋都……(bee~)。这拦住了一批身型单薄体毛不茂盛的学生,又导致申请人数减少,影响排名。
e) 历史短 ——相比于哈(1636)耶(1701)普(1746)斯(1885)麻(1861),芝大(1890)太年轻了。虽说芝大是某教会学校破产后重建,她并没有把破产前身老芝加哥大学(1857~1886)的历史算进校史(即便她硬要算也无可厚非,毕竟老芝大的毕业生被芝大视为校友,老芝大的建筑在大火后被芝大尽力保留维护至今,每年老建筑的维护费非常贵)。这导致学校的校友圈不够其他老藤校扎实,也决定了她的校友捐款不算太多,仅排在美国大学第十五。
f) 无力的捆绑营销 ——MIT可以随时和哈佛同城捆绑相爱相杀;哥大纽大为争“谁是纽约之王”相爱相杀;藤校在联盟竞赛里极尽所能霸占各大新闻媒体;斯坦福和硅谷捆绑炒作了多少创业巨头;MIT和Galtech跟NASA等科研巨头捆绑研究出了多少航天计划和探索发现;芝大在学术创新道路上孤独前行了百年出头,期间奋力携手周边黑人区一起致力于发布安全通告,偶尔和诺贝尔牵手抢几天曲高和寡的头条,然后继续在治安通告里沉浮。
g) 学业太严谨功课太繁重 了,不少本科生的GPA被压得连申请名校博士的信心都不足,繁重程度真的是去了才知道,而远扬的“臭名”早早地就把不少想享受大学生活的学生挡在门外,导致学校在cross amit竞争中失利。
h) 除了学术界,芝大并没有太在意其他领域的投资和宣传——芝大的治校理念,决定了学校资源主攻学术圈。尽管芝大在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影响力非常深远,那是校友圈的沉淀和自然延伸,事实上学校的绝大部分财力精力注意力,依然集中在学术投资上。和其他藤校不同,芝大的荣誉学位只授予学术贡献者。如果你想以校友身份获取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人脉关照,芝大虽不虚其他名校,但不应是你的首选(从政请投哈耶普,从业请转麻哥福)。
随手2个例子看芝大的学派地位在 政界和经济界的延伸影响力 :
Ranall S. Kroszner - 总统的经济咨询官,各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据说当年凭一己之力领着美国走出经济萧条。
Ranall S. Kroszner - Chicago Booth EMBA Deputy Dean www.chicagobooth.eu
附上新鲜出炉的Reny接受CNBC采访时谈全球经济衰退等热点问题的录像。
Rany interview with CNBC ql.meiasilo.com
Per Stromberg - 一位副教授,顺便任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主席。
Per Stromberg - Chicago Booth Ajunct Professor of Finance www.chicagobooth.eu
===总结===
知名度提升,是要持续的传媒覆盖的。芝大定位又专又窄,就业环境不利于移民倾向申请人,治安环境又不理想,很难进入中国广大(以移民或求职为核心任务的)留学学生意向清单,再加上社会普适的价值观根本不以学术为荣(很无奈的事实),芝大就连被作为茶余饭后谈资的机会都不多,怎么获得知名度?
===展望===
芝大在闷声大发财。
尽管她依旧是学术界的高冷女神,芝大的全球化步伐并不比藤校慢,而且有她独特的坚持——Pure Chicago,不合作办学,不管是世界上哪个角落开办分校,只用自己的教师。
能这么做的学校不多,其他大学都是以联合办学的方式打进国内市场,并大量聘用本地老师。 联合办学的好处,是投资成本极低(当地政府送的),教师资源扩充极易(短期内培训当地资源就能上岗),扩张速度极快(规模化速度快人脉网建得快),本地口碑和媒体印象必然快速提升,缺点则是品牌质量的稀释(快速扩张和本地化必然导致质量下降)。
芝大为了不“合办”,不得不放弃大陆这片沃土(别问,不懂),在香港要了块地,接受了校友捐赠的大楼——曾经的“白屋”(政治犯大牢),坐落于香港坟场边上,同时也是免费的历史文物古迹展览馆,据说金瓶梅手稿原件就在那儿放着(也可能是当地学生为了能熬到毕业而臆想出来的精神食粮吧)。香港校区以后会不会变成硕士甚至本科授课点呢?拭目以待。
虽然没能在大陆开纯芝加哥校区,芝大对中国一直非常热情友好——北京、香港早就开办了芝加哥研究中心(芝大压根就不宣传),校友圈也在定期聚会狂欢着,校友们对“Pure Chicago”还是非常自豪的(毕竟都被芝大的严苛学业虐过)。
伦敦和巴黎校区早就有了。有传闻说在迪拜还是南美正在建校区。芝大,似乎想“不炒作”地在“全球范围布局”的康庄大道上“闷声发财”中。
北京站
客服专线: 400-010-8000
服务专线: 400-010-8000
北京分公司:北京市朝阳区 建国门外大街永安东里甲3号院B座
友情链接 · 加拿大留学 | 新西兰留学 | 日本留学 | 欧洲留学 | 澳大利亚留学 | 美国留学 | 英国留学 | 韩国留学
©2025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10035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8474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京零字第朝190057号
信息提交成功!稍后将有专人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