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到底该不该上名校
又是高考时节。每个学生娃都想考进名牌学校;他们的父母,或许期望更殷。不过,在媒体上,为什么考进好大学,对待这一问题的“政治正确”态度,似乎是不以为然。告诫考生的,多是不进名校照样创业发大财。加拿大媒体同样如此。加拿大大学通常4月末发榜,3月里,媒体已发动宣传攻势,规劝学生和家长不必孜孜以“藤校”(ivy league)为念。
2015年3月15日,《纽约时报》刊登专栏作者弗兰克·布鲁尼的新书选段,书名就叫《你去什么学校不等于你将成为什么人》(where you go is not who you'll be: an antiote to the college amissions mania)。该报3月底对该书的一篇书评,甚至说那些美加名校就是拿了政府执照的“黑社会”,强迫家长交“保护费”(高额学费),威胁道:不交就小心你家孩子的前程!
美国人谈不必进名校,常引用曾任美国财政部副部长的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艾伦·克鲁格及其合作者斯苔希·戴尔的调查。国内现在也开始引进他们的结果。例如,北京某报3月30日有篇文章,《高中是个把人分类的机器》——作者据说还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研究员——里面说道:克鲁格他们“考察了那些有本事上名校但是最终去了普通大学的人。在一项统计中,519名学生同时被名校和普通大学录取,结果他们后来的收入是一样的——不管他们当初选择了名校还是普通大学!”作者以为,这也表明,对国内“聪明学生来说,上不上名校并不重要”——其实,如此理解并不准确。
政府或家庭的教育投资,怎么使用最合算?这是当代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问题。国内现在热议“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果人力成本不能与印尼等低收入国家竞争,技术能力又不足以与德国等高收入国家竞争,会不会长期停滞在中等收入?跨越的关键措施之一,是以教育来提升劳动者素质,这样才能与欧美国家在高附加值的产业竞争。这时,如何分配教育投资就大有讲究。
克鲁格他们调查的就是名校学费回报率。这调查分两部分。一是那些中学平均成绩或“美式高考”sat分数相近的学生,读了不同学校后,若干年后的平均收入是否有高低(下文称调查a)。调查发现差距显著。毕业15年后,名校生的平均收入比普校生高了20000美元,虽然进大学前的学业程度是一样的。
这似乎证明了上什么学校决定了你将有哪一等收入。不过,分析研究是个不断细化的过程。克鲁格他们考虑到,美国“藤校”并不是只按分数录取。招的新生,或许是中学学生会主席,或许是校篮球队队长,或许是校辩论队领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具备相当的领导才能,有强烈上进心(美国人的说法是ambitious,有野心),有很好的人际关系技巧,也很聪明。所以克鲁格他们进一步做了调查b。他们将那些被名校录取但读了普校的人——这是调查b的巧妙之处——与名校生比较。
他们的发现是,被名校在1976年录取的学生,到了1995年,名校生的平均收入为90000美元;普校生的平均收入略微高一点,达91000美元。后来用更大样本和更准确收入数据做的调查,结果类似:你是什么人比你去什么学校更重要,至少就收入而言。
如果要借鉴克鲁格他们的调查,国内虽有自主招生,但高校基本上仍是按考分录取,调查b的发现不适用。国内甚至不存在一个被名校录取却去了普校的学生群,想要重复克鲁格他们的调查都不可能。可以借鉴的只是调查a——国内考生,不管多聪明,应该尽力而为考名校。
分析研究是个不断细化的过程。当克鲁格他们进一步细分调查b的样本时,他们发现:对那些出身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读名校有极大好处(原因这里不讨论)。如果仍要借鉴调查b,那么国内的寒门子弟一定要数倍努力,拼命考名校。
克鲁格他们仅是从投资回报率的角度来调查读名校是否值得。要是你有其他目的——比如,在读大学期间,将语数外、理化生和史地政这9门中学大课,全面提升到中学程度——那么名校的师资、学术交流规模、实验室、计算机房、图书馆和实习场地等条件,显然较优越。不必管那些“政治正确”的舆论说什么,你就是应该考名校。
当然,如果没考上,那些“心灵鸡汤”还是对的:不进名校,照样有创业发大财的机会。弯弯曲曲的岔道,总是比直道更多。
想了解更多资讯,欢迎随时微聊或电话与我联系。
北京站
客服专线: 400-010-8000
服务专线: 400-010-8000
北京分公司:北京市朝阳区 建国门外大街永安东里甲3号院B座
友情链接 · 加拿大留学 | 新西兰留学 | 日本留学 | 欧洲留学 | 澳大利亚留学 | 美国留学 | 英国留学 | 韩国留学
©2025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10035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8474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京零字第朝190057号
信息提交成功!稍后将有专人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