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 美国中学心得
国高等教育世界闻名,但是中国人对美国基础教育的看法却有着很大的分歧。中国的基础教育是 “ 学多悟少 ” ,美国的基础教育是 “ 学少悟多 ” 。很多家长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比较好,因为学习的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去美国留学还是等到大学再说;但是也有部分家长认为美国高等教育那么好,基础教育怎么会差,学习知识还是要活学活用。
到底什么年龄出去留学,对孩子的发展更好?
六年前的美国,那时我们对美国课堂中各种新鲜事感兴趣,回来后,我们就借鉴他们,进行了基于课程的学校形态的变革,受到了广泛关注。
六年后,我们再去美国,我带着比较中美教育利弊的意图,看看我们究竟差在哪里,哪些是我们可以继续保留的,哪些是我们需要改变的?那些第一次参访时没有看见的、教育中隐形的东西,比如——
怎么把学生变成独立思想者和终身的学习者?
学校和课堂怎么来实现这个目标的?
美国的教育体系为什么能培养出世界级的人才?
在基础教育阶段,他们对这些人做了什么,没做什么?
到目前为止,我们参访了一所私立学校,三所公立学校,我们参访的 Chatham 学校据说这是新泽西最好的公立学校,其间,我总共听了 12 节课,包括英语、法语、中文、数学、 AP 数学、生物、戏剧、历史、 AP 历史、时事政治、建筑、烹饪、体育等。作为历史老师,之所以跨学科听课,主要是希望采集的样本有普遍性,避免局限在文科而以偏概全。
美国课堂真实感想:课堂知识容量小且不落实,感觉学生学到的东西很少。
体育课上老师没教孩子东西,只是玩了一个游戏,缺乏体育技能的教育,在北京,这样的体育课是不合格。的确,我也只看到一百多名孩子在体育场里玩得很开心,老师只是游戏的组织者而已,的确没有落实体育技能的教学。
地理课讲的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自然环境,老师设计得很好,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否宜居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顺便就带出了该地区的气候、地形、农业等相关知识。这个设计真的很棒,学生们讨论也非常热烈, 70% 的学生都曾至少发言一次。不过,同样“遗憾”的是,老师没有梳理和总结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地理知识,学生学习得不够系统,还是感觉欠缺落实。
数学课的落实就更差了。整个一节课讲了一个求直角三角形边长的题,属于我们小学四、五年级的数学题,结果这帮美国初中生(七年级)忙活了一节课。场面很热闹,又是讨论,又是上讲台去演算,看起来大家兴趣盎然,但没有干货,没有落实。
这三节课看下来,我们发现,美国的课堂几乎没有知识和技能落实的环节,老师讲得高兴,学生学得开心,仅此而已。当天,我很得意地发了一个朋友圈:“第三节七年级数学,就这么一个破题,鼓捣了一节课,还是高层班,结果,大部分学生还做错了,感觉美帝数学教育不咋样。”
那两天,我们自信心爆棚,感觉中国基础教育很不错嘛!
中国的基础教育真的优越于美国吗?说实话,我心里并不踏实。
接下来我们又听了高中的课,几乎都是同一个毛病,不落实。
要知道,这是新泽西排名第一的公立高中,而新泽西在美国属于发达地区,在我看来,与我曾去过的洛杉矶排名第一的西湖高中相比, Chatham 的高中更优秀,师生素质更高,可以这样说,在美国的公立教育体系中,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标杆地位。
这所优质高中的课堂又是怎样的呢?上午我先听了一节法语高级班的课。这是一节纯粹聊天的课,一半时间用法语,一半时间用英语。一节课下来,既没有教语法,也没强化词汇记忆,感觉空荡荡的,啥也抓不住。
接着听了一节生物课。这节课主要讲一个问题,为什么细胞会裂变而不会无限膨胀?所有学生都参与到一个简单实验中,用刀切出正方体。与其说是实验,不如说是简单的手工。于是,学生们嘻嘻哈哈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了实验。
我们听课的老师皱起了眉头,觉得解释这个问题完全没必要浪费这么多时间,如果我们老师来讲的话,十分钟就讲清楚了。
就这个问题,我们与美国老师进行了交流,为什么不用这种更高效的教学方式?对此,美国老师回复是,他们以前也会象我们这样教学,但现在不会了,因为他们觉得学生动手参与和学习兴趣更重要。
美国课堂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不遗余力。
美国课堂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不遗余力,不惜牺牲了难度和落实程度。
这让我们困惑,一方面,他们的课堂象乌龟,又笨又慢,似乎不是好的课堂;另一方面,我们没有看见厌学的学生,没有看见课堂打瞌睡、玩手机的学生,所有这些让我们中国老师感觉低效的课堂,学生积极性却都很高。
“让教室成为学生愿意呆的地方”,不经意间,人家实现了。这点太重要了!
从短期来看,知识越落实,学生基本功越扎实,学业进步越快。换句话说,在单位时间内,中国式的教育亩产量更高,如果截取中学某一阶段来进考试,中国方式肯定战胜美国方式,对此,我的同事们心理非常有底,非常自信。
但是,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果把教育拉伸到一个人一生的时间来看,那我们的学生在出发阶段的领先地位,很快就会丧失掉,美国学生会逐渐超过我们而把我们甩在身后。所谓拉长人生来看基础教育,说的其实是学习是否具有持续性的问题,即学生能否成为终身学习者的问题。
的确,美式教育内容大多比中国肤浅(某些 AP 课程除外),特别注重呵护学生学习兴趣。从美式课堂走出来的学生,可能考试成绩不如我们,但他们不会考完后撕书、烧书,然后从楼上天女散花般的撒下来。
我们的学生看起来很优秀,考试也出色,但考完后恨不得从此告别学习,基本不具备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兴趣,仿佛学习只是阶段性的使命。这就麻烦了,你停下来不动了,而人家却持续的向前进,当然,你就很容易被别人超过去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妨碍中国孩子成为终身的学习者呢?
首先是制度性因素。高考体制让学习变得功利;其次是文化因素,传统文化推崇踏实、这种导向放在教育背景下,就变成了鼓励落实的做法。
长期以来,我们对落实无条件的肯定,现在到了要好好反思的时候。
所谓落实,就是教师要控制学习结果,保证其质量,保证知识和技能被大多数学生掌握并能运用。这听起来并没有问题,实际上,过分强调落实是以伤害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创造力为代价的。从根本上来说,落实,是十分功利、十分无趣的一件事情。
在看一部精彩的电影之前,如果你被要求做以下事情:
1 、找出这部电影有多少处用了特技
2 、这部电影的结构有什么特色
3 、这部电影让你发笑的地方有几处……
这些问题还不算难题,但当你带着落实任务的使命看电影时,你还有看电影的兴趣吗?至少兴趣大减。而这部电影原本是精彩的,是你感兴趣的。我相信,一旦看电影被要求落实完成任务,电影院迟早变得空空荡荡。
作为教师,我们见过太多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学生,但他们往往缺乏灵动、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一来,我们就陷入到了矛盾的处境中,一方面我们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允许学生有知识上的漏洞,追求尽可能掌握学过的全部知识。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比如,你选择了重视细节,以细节决定成败作为人生座右铭,那么,你就不大可能具有恢弘的视野和战略眼光,也就是说,有创造力想象力的人,往往并不注重细节。
当然,也有极个别的人物能够将两种不兼容的品质完美的集于一身。但教育不能为极小概率事件而努力。
落实的意义在于短期之内看见学习的效果,而美国教育不着眼于一时之得失,看得更加长远。
中国教育的困境,主要是我们太贪婪,什么都想要——
我们既要基础扎实,又要培养创新力;
我们既要教育均衡、又要培养杰出人才;
我们既要限制补课,又要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和老师。
我们始终没有敢于放弃的勇气,更没有把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清楚,从而,缺少一个坚定不移、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
北京站
客服专线: 400-010-8000
服务专线: 400-010-8000
北京分公司:北京市朝阳区 建国门外大街永安东里甲3号院B座
友情链接 · 加拿大留学 | 新西兰留学 | 日本留学 | 欧洲留学 | 澳大利亚留学 | 美国留学 | 英国留学 | 韩国留学
©2025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10035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8474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京零字第朝190057号
信息提交成功!稍后将有专人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