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学的朋友一定都对“研究计划书”不陌生了,而看似可以肆意挥洒自己思想的东西,其中暗含无数陷阱。那么今天小狮姐就和大家一起看看研究计划书里的一些“坑”。
什么是研究计划书
写之前我们先捋捋研究计划书是什么。
研究计划书,顾名思义,其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研究+计划。
研究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先行研究﹙和假说﹚,研究手法
计划主要包括:先行研究完善,数据收集,假说检证及优化。
而在研究计划书中,研究和计划并不是明确分离的。比如在表明研究背景时,也会带出数据的说明和例证。
主流的“坑”有哪些
先行研究少就等于是新规研究?
大家都知道研究计划书里的研究,应该是一个新的方向,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延伸。已经被其他学者研究证明过的课题,其新规性会大大降低,比如如果现在写几十年前相同相近的研究课题,想要体现新规性就会非常难。
但这就让很多同学陷入误区,以为研究的少就等于可以开题,开始新规研究。很多人没有思考少的原因。如果开题,请思考以下三种情况:是否是大众、主流学派无法接受。是否是研究手法现阶段无法被验证。最后是否是研究产生的价值偏低。思考完之后,避开这些,明确原因才是重要的。
研究那么多,是否有意义?
若一个研究不能产生较大的经济价值,它便无意义。
不少同学认为研究者研究的是:纯理论。在数学和物理学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理论数学/物理学,应用数学/物理学。但是,无论是研究者或是mba,他们解决的问题都是现实中的企业问题,只是解决手段和分析方式不同而已。
研究是否可以实现,是否可以被证明?
影响可实现性的最大要因是:数据的可搜集性和客观性,以及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说到分析方法的有效性,最容易被误解的是战略中的事例分析手法。事例分析,本质上是非常难的一种分析手法,其需要强大的概念提炼能力而实现。并且需要进行大量的同类企业案例,才能够保证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往往修士阶段是无法做到的。例如,经典理论中的经验效果,pims研究,plc理论皆为数以千计的事例中总结得出的。
注意这三个方面,才是一篇合格的研究计划书,希望大家也留言探讨,看看自己的研究计划书有没有这些问题?